前几天刷手机,看到“反诈老陈”又上热搜了。这回不是因为抓骗子,而是因为他买手机惹出一堆事儿。你可能也刷到过——就是那个以前当警察,天天问“你下载国家反诈中心APP了吗”的老陈。
他前阵子在嘎子哥的直播间买了台酷派手机。本来挺平常的事,结果没几天,他自己拍视频说:这手机不对劲官网都查不到型号,不会是假货吧?
不少人还挺支持他。毕竟他是“反诈老陈”,说话有分量。大家还觉得,这人把反诈那股认真劲儿用到打假上了,挺好。
可才过几天,酷派官方就出来回应了。人家说,嘎子哥卖的是正品,官网链接没上是因为还在审核流程里,不是没授权。这解释虽然不算特别硬气,但好歹给了个说法。
按理说,这时候老陈要是还有疑问,可以去找质检、走消协、查报告,用证据说话。但他没这么做,反而接连发了好几个视频,直接说这是“贴牌机”“组装货”,还点名嘎子哥,话里话外都在暗示人家合伙骗人。
语气越来越冲,用词也越来越重。什么“别买,这是坑老百姓的”“这商家就是在造假”,说得跟真的一样。
结果到了9月5号晚上,他的快手账号突然被封了。平台给的理由是:攻击、抹黑其他主播。
这下网上炸锅了。有人替他抱不平,说他是为消费者发声,凭什么封号?也有人冷笑,说他就是想蹭热度,拿着影响力乱扣帽子,封得好。
咱们得客观看看这事。老陈一开始质疑手机,真没啥问题。换我我也怀疑——直播间买的手机,官网查不到,谁心里不晒了订单,拍了开箱,提出担心,这本来是好事。现在带货水太深,有人敢较真,其实是帮大家避坑。
消费者有权知道真相,也有权表达疑虑。这点必须承认。但如果质疑变成了持续输出情绪,那就变味了。
关键是,酷派已经回应了。哪怕回应不够完美,也该给个核实的机会。可老陈没停,反而越说越狠。这就不是维权了,更像是在搞“舆论审判”。
而且你得考虑他的身份。以前是警察,说话自带权威感。哪怕现在辞职了,很多人还是把他当“正义代表”。他说一句“这手机有问题”,比普通人说十句都管用。
可问题是,他现在只是个普通买家,不是执法人员。没有检测报告,没有官方认证,光凭“查不到官网”就断定是假货,还反复强调,这就越界了。
你想要是每个消费者都这样,买双鞋觉得不舒服,就发视频说商家卖假货;点个外卖咸了点,就说人家用过期调料。那谁还敢做生意?平台不就乱套了?
快手封号,不是不让维权,是不让“带节奏式维权”。你可以质疑,可以投诉,但不能靠流量去压人,不能没证实就满网骂。
这背后其实是个挺现实的问题:网红维权,很容易从“帮大家”滑向“为自己”。
老陈当初火起来,是因为认真、专业、靠谱。辞职做网红,本来也没啥。但网红要活下去,得有流量。而“打假”“维权”这类内容,最容易火,最容易涨粉。
一开始可能是真心想帮忙,但时间久了,难免会被流量牵着走。你看这次,官方都回应了,他还不收手,为因为继续吵,话题就还在,热度就不断,粉丝就涨得快。
一条视频爆了,广告可能就翻倍。这时候,“查清事实”反而没那么重要了。
可这种操作一旦多了,真正受害的人反而没人信了。以后谁要是真买到假货,发视频求助,大家第一反应可能是:“这人是不是又在蹭流量?”“八成是剧本。”
一个不理性的维权,反而让所有维权的人都难了。
其实真要维权,办法很多。留好发票、拍下问题、联系客服、找消协、走投诉平台。一步一步来,虽然慢点,但靠谱。靠骂人、靠煽动情绪,解决不了根本问题,还容易把自己搭进去。
老陈以前是警察,最该懂程序、讲证据。可这次,他选了最冲动的方式。可能是被流量迷了眼,忘了自己当初为什么被大家喜欢。
现在号被封了,对他来说,未必是坏事。如果能冷静下来,想想自己到底想做什么,以后用影响力做点实实在在的事,比如科普维权流程、帮普通人对接资源,那还是值得尊重的。
但如果以后还靠“开撕大企业”“炮轰网红”来博眼球,那下次可能不只是封号这么简单了。
最后:
这事儿让我想了很多。我们每个人都可能遇到消费纠纷,都想讨个说法。但权利和责任是绑在一起的。你可以发声,但得讲证据;你可以愤怒,但别让情绪盖过理智。真正有力的维权,不是嗓门大,而是站得住脚。也希望每个有影响力的人,别把“正义”当成流量工具。因为一旦透支了信任,再想赢回来,就难了。
炒股平台入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