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川北的苍松翠柏之间,坐落着全国规模最大的红军烈士陵园——四川通江王坪烈士陵园。这里长眠着25048名为革命献出生命的英烈,每一块墓碑都诉说着一段可歌可泣的故事。在众多烈士中,有一位特殊的英魂已在此沉睡了87载春秋,却始终未见亲人前来祭扫。他就是红四方面军30军88师师长汪烈山,一位本该在共和国将星谱上熠熠生辉的军事将领。
1904年,汪烈山出生于湖北黄安(今红安)一个清贫的农家。幼时在私塾读过几年书,聪慧好学的他本可继续深造,却因家道中落被迫辍学务农。1927年黄麻起义的枪声唤醒了这位热血青年,他毅然投身革命洪流,在1929年正式加入红军队伍。在战火淬炼中,这个农家子弟展现出非凡的军事才能,从普通战士迅速成长为独当一面的指挥员。他率领的88师作为红四方面军的铁拳头,在反围剿作战中屡建奇功。历史总是充满遗憾——若这位战功赫赫的师长没有牺牲,以他的资历和战功,1955年授衔时至少应是上将衔。当时他的政委王建安、部下陈锡联后来都成为开国上将,这更印证了其非凡的军事才能。 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,汪烈山不仅以智勇双全著称,更以爱兵如子闻名全军。他将徐向前元帅视为楷模,始终保持着艰苦朴素的作风。有次部队缴获几件新军装,同志们见他衣衫褴褛,特意留给他替换。谁知第二天巡查营地时,战士们发现新军装都穿在了伤员身上。更令人动容的是,寒冬腊月里,他见通讯员赤脚站岗,当即脱下自己的棉鞋塞给战士。当徐向前总指挥看见爱将光着脚板在雪地里指挥时,心疼得立即派人找来一双布鞋。这些细节无不彰显着红军将领与士兵同甘共苦的革命情谊。 1933年深秋的宣达战役中,时任团政委的陈锡联负伤倒地。当时寒风刺骨,汪烈山毫不犹豫地脱下仅有的棉衣盖在战友身上,自己仅着单衣继续指挥战斗。谁曾想这竟成永诀——在随后的战斗中,29岁的汪烈山身中数弹仍挥刀冲锋,最终因失血过多壮烈殉国。那件带着体温的棉衣,永远失去了归还的机会。徐向前在回忆录中痛惜地写道:88师能成钢刀,烈山同志居功至伟。字里行间满是对爱将的追思。 87年光阴流转,陵园的松柏已亭亭如盖。令人唏嘘的是,这位红军名将的墓前始终没有等来祭扫的亲人。民政部门多方寻访,却始终未能找到他的后人。每年清明,当地学生和驻军都会自发前来祭扫,用鲜花和队礼告慰这位人民英雄。在通江百姓口中,至今仍流传着汪师长雪夜赠鞋的感人故事,这或许就是对英灵最好的纪念。 发布于:天津市炒股平台入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