OPPO真的“掉队”了吗?
苹果开始给国产手机上强度了。
北京时间9月10日凌晨1点,苹果秋季新品发布会如期而至。本次发布会带来四款新机型,分别是iPhone 17、iPhone 17 Pro、iPhone 17 ProMax,以及史上最薄的iPhone Air。
iPhone17全系高刷,最低存储配置从上一代的128GB,提升至256GB。起售价仍然是5999元起,相当于比往年同等存储配置降价1000元。叠加国补政策,256GB的iPhone17标准版实付价低至5499元。
苹果或许正在变得平庸,然而降价的苹果仍然能打。面对打响价格战的苹果,不知道做iPhone“平替”的OPPO,是否会感受到新的压力?
OPPO这两年,混成了“唱衰区”常客。曾经稳居国产手机三巨头的它,市场份额从2023年Q1的国内第一,一路跌至2024年的第五名。于是,“OPPO掉队”“OPPO沦为Others”“OPPO一手好牌打得稀烂”等声音不绝于耳。
曾为国产手机领头羊的OPPO,真的要沦为下一个魅族吗?
市场调研机构BCI的数据显示,2025年第二季度,中国手机市场激活量排名前五的分别是小米、vivo、OPPO、华为、苹果。
在IDC发布的第二季度出货量榜单中,市场份额由高到低分别是华为、vivo、OPPO、小米,OPPO同样排名第三。
这里有一个口径差异,出货量指的是手机厂商向渠道商发货的数量,无论是否到达消费者手里,都计入出货量;激活量是消费者购买手机后开机联网使用的数量,只有设备被激活,才会被纳入统计。相比之下,激活量更能体现品牌面向消费者终端的销售能力。在以激活量为统计口径的榜单中,前五家的市场份额均为16%+,第五名和第一名销量差额不到38万。
只看一个短周期排名意义并不大。第一也好,第五也好,都是临时的。当下国内手机市场竞争非常激烈,大家你追我赶,市场份额排名一直在变化,这也是国产手机向上的必经之路。所以用短期排名定义一家厂商“掉队”还是“逆袭”,似乎为时尚早。
当然,我们并不否认OPPO目前的问题。接下来从观察者的视角视角,聊聊OPPO的OPhone化策略,以及其面临的多重困境。
全面OPhone化,
摸着苹果过河
当下国产手机的格局很清晰,一共有三股力量。
华为代表高端科技,与民族情怀绑定,定位偏商务;小米定位性价比,有“人车家”生态,在汽车业务的助推下高端化初见成效;另一股力量就是步步高系的OPPO和vivo。相比于华为和小米两家,OV两兄弟在网络上声量偏低。但在销量排行榜上,两兄弟始终有一席之地。
整个2024年,OPPO还是比较煎熬的。销量一度跌进Others,杭州全球总部停工,自研马里亚纳芯片项目解散、生态链产品拓展失利……OPPO被多重困境围堵。
面对这样的境况,2025年OPPO的打法更加明确——贴着苹果打,全面OPhone化。
OPPO首席产品官刘作虎更是直接表示:OPPO在设计和体验上和iPhone一致,在影像、续航、发热、通信等方面领先,且生态互通,对iPhone用户是一个“很好的选择”。
果味十足的OPPO,真的能获得用户青睐吗?
近期我对部分OPPO用户进行了调研,他们选择OPPO的理由重叠度非常高,无外乎产品素质“水桶”、耐摔、信号好、外观好看,以及体验像苹果,和苹果互通。
当花一半的价格就能获得和iPhone类似的体验,并且还多了耐摔、信号好等附加价值,OPPO变得独具吸引力。
凭借全面OPhone化,2025年OPPO在高端市场有所突破。OPPO Find X8系列累计销量接近360万台,OPPO Find系列产品负责人周意保发微博称,Find X8全系列产品生命周期总销量,是上一代产品全系的2.5倍,NPS用户推荐值也是历史新高。
来自 Counterpoint的数据显示,2025年第二季度,OPPO全球ASP(平均售价)和营收双增长,ASP(平均售价)在五大品牌(苹果、三星、小米、OPPO、vivo)中增幅最大,达14%。
从以上数据来看,OPPO的销量波动似乎是销售结构调整期的阵痛。然而,短期逆转并不意味着OPPO已经完全走过风浪。OPPO内部的结构性困局以及外部的同业压力,仍然客观存在。
靠农村包围城市立足的OPPO,
开始被城市“围剿”
在大城市生活的用户总是习惯身边即世界,喜欢用身边的现象和规律判断整个市场。然而中国市场是立体的,层级丰富而复杂。一线城市与低线市场乃至乡镇,存在巨大差异,越往下的市场,受渠道影响就越大。
在智能手机发展早期,OPPO和vivo作为“步步高系”,延续了步步高的渠道优势,在三四线市场构筑了庞大的终端网络。当时OV在低线城市有着极强的统治力,乡镇的10家手机店,最多有8家挂着OV的牌子。
很多人觉得OV的渠道打法不够高级,渠道价、串货广受诟病。但不可否认,下沉渠道就是OV的超级Buff,能在华为和小米等品牌的挤压中自成一股力量,其渠道策略功不可没。
但随着国内手机渠道的整体转型,OPPO的线下渠道面临巨大挑战。
首先,当前国内市场的手机渠道正在发生转移,从传统街边店逐渐转向商场品牌店,由于需求缩减,很多渠道商不再扩张门店规模,甚至主动收敛门店数量;其次,随着华为、小米等品牌线下扩张,OPPO的线下渠道不可避免地受到侵蚀,一位粉丝告诉我们,他家附近的一家OPPO门店去年已经改卖华为。
曾经OPPO靠农村包围城市站稳脚跟,现在要警惕城市的反围剿。
面对这样的趋势,OPPO开始布局主题旗舰店,比如开设游戏主题旗舰店等等,试图重构线下渠道模式。但这样的渠道变革,是否能帮OPPO解决线下渠道面临的问题,仍待观察。
三个品牌左右手互博,
1+1+1没有大于3
孵化子品牌是国产手机抢占市场的常见做法,比如华为推出荣耀,小米推出红米。这样的做法能够在不破坏主品牌调性的情况下,多一把抢占市场的武器。
在主流国产手机品牌中,OPPO的品牌矩阵最大,拥有OPPO、一加、relme(现独立运营)三个品牌,从品牌数量上“遥遥领先”。然而从品牌运作角度,OPPO似乎并没有获得1+1+1>3的效果。
一位OPPO粉丝告诉我们,“同样的预算,在这三个品牌里通常有2到3个机型可供选择。”三个品牌之间的分工不够有条理,并没有形成互补的差异化定位。
最让用户惋惜的是一加的回归。一加原本是独立品牌,在高端市场口碑不错,颇受海外用户喜爱。但一加回归后开始下探做中低端,中低端产品和realme打架,旗舰机和OPPO高端系列有冲突。
子品牌的理想状态,是和主品牌互补。华为做高端、荣耀做中低端,小米冲击高端、红米死守性价比,两个品牌一起打配合,渗透不同层级的市场。可现在OPPO自身覆盖低中高三档,原本很高端的一加既做高端又做中低端,定位中低的realme也开始冲高端。
这一家子难免被质疑——“三条腿走路,能走稳吗?”定位混乱这点事已经被媒体和粉丝念叨了好几年,OPPO什么时候才能把这个问题解决掉?
多次尝试走出舒适圈,
真正的护城河在哪?
OPPO和vivo两兄弟都有“本分”文化,OPPO创始人陈明永不止一次提出,“本分文化是OPPO真正的核心竞争力”。但这两年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, OPPO也在求变。近两年OPPO一直在尝试走出舒适圈,寻找真正的护城河。
手机参数经过一轮又一轮的疯狂内卷,用户对其差异性的感知越来越不敏感。对于大部分用户,同一个价格带里,不同品牌、不同机型的性能高度相似。因此厂商需要有一些不一样的东西,给用户提供一些有吸引力的外围价值。
2020年OPPO创立哲库,开始自研芯片,以世界第一深海沟“马里亚纳”命名。如果能做成,这将会是OPPO高端故事的超强底座。随后两年哲库高举高打,推出影像芯片“马里亚纳MariSilicon X”和蓝牙音频芯片“马里亚纳MariSilicon Y”。就在市场对其寄予厚望的时候,OPPO突然宣布终止造芯,哲库就地解散。
这个舒适圈,始终没有走出去。
2020年,OPPO进军电视领域,试图发展生态产品业务。然而就在芯片“猝死”后,OPPO的电视和生态产品业务也正式停止。一位拥有OPPO手机、OPPO平板、OPPO电视、OPPO手表的全家桶用户告诉我们,他在购买OPPO电视半年后,其电视业务就倒闭了。
当下手机赛道竞争压力越来越大,没有生态优势的OPPO,只剩手机基本面可依赖。
有人说芯片和生态产品的停止是壮士断腕、及时止损,是及时放弃错误的事。但好不容易迈出舒适圈做点什么东西,每次遇到阻力就立马回退,难免让市场质疑——OPPO是不是离不开“线下渠道+机海战术+学苹果”这老三样。
尾声
市场从未停止洗牌,OPPO的市场表现,既复杂又矛盾。
但我仍然相信,真正决定企业命运的不是某一季度和某一年的排名浮沉,而是能不能定义自身的不可替代性。一味用“掉队”或“逆袭”标签简化OPPO的发展状态,没有太大意义。
OPPO坚守“本分”不是坏事,踏踏实实把产品做好,总有一批用户买账。但我们也要看到,手机行业正在发生结构性变迁,华为回归后重塑了高端市场格局,小米的生态扩张持续渗透中产用户,vivo也已经实现反超在销量上持续压OPPO一头。OPPO在渠道转型、品牌矩阵优化、技术叙事上的滞后,使其面临多重消耗。
当下OPPO的破局点可能不在于争夺第几名,而在于重拾创业期的敏锐,找到用户未被充分满足的需求,为其创造差异化的价值。
市场记住的从来都不是一时名次,而是谁能回答那个最原始也最现实的问题:你究竟为何存在?
内容作者:关珊月
编辑:郑晶敏
炒股平台入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